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旧相识-《国潮1980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孙五福他们这伙儿人的积极性和适应能力,无不让宁卫民都感到吃惊。

    说实话,宁卫民带孙五福他们过来,原本认为他们至少来了东京需要一两个月,才能初步适应在日本的环境里生活。

    在他的设想里,孙五福他们要想真正摸到门路,铺开摊子,正式展开收破烂的工作,起码也得再来仨月或者半年才行。

    然而怎么也没想到,前前后后也就半个来月,这帮人连等他找到合适地方都没有,孙五福他们自己就已经开始干上了。

    而且不但进货的方式是他们自己琢磨的,就连出货的渠道,他们都是靠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寻找到的门路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些来自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,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真的是超强,完全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比的,大大超出了宁卫民的想象。

    甚至这还不算,孙五福都不用宁卫民提醒,自己就发现了蕴藏在日本旧货市场里的大宝库。

    等到再一次见面的时候,他已经帮着宁卫民划拉了七八件从华夏流失过来的文物了。

    而且品质相当不错,价格还超低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因为孙五福讨价还价的本事使然,还是他一副日本人眼中的外国穷汉样太具有欺骗性,这些东西他只花了不到十万円。

    宁卫民看着一件件的东西,觉着要是自己买的话,起码得多花两倍的价格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冲孙五福这淘货的本事,能在搜罗古物上帮上他的忙忙,解决他一直分身乏术没工夫淘换宝贝的大问题。

    那就不枉他下这么大力气,把他们这伙子人从国内弄过来。

    于是倍感欣喜的宁卫民,不但为此给孙五福又留了五百万円,让他继续帮自己搜罗华夏古物。

    而且把他们从旧物件回收这事儿上挣到的钱,也留给了他们,算作他们的奖励。

    同时为了激励他们这伙人学日语的兴趣,宁卫民还请所有人一起去坛宫吃了一顿像样的饭菜,跟着在席间还当众做出了一个承诺。

    他说如果谁的日语学的好,能达到N3水平,他就花钱送谁去考驾驶执照。

    等到日后公司开业买了货车,不但让其当司机,而且工资也会从每天五千日元涨到一万日元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那可真的不得了,这些人都被刺激得嗷嗷叫,堪称群情激动啊。

    因为当货车司机对于国内的人来说,那就是一个又有技术,又值得尊重,待遇还好,而且过瘾的优差啊。

    对这帮子没什么文化底子,又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乡下汉子们来说,绝对是心目中最优的事业发展方向了,哪儿有人不乐意干的?

    更何况日本这个地方,也没有咱们国内那种拉货的,铁铮铮的平板儿三轮。

    日本有的都是给老年人设计的,那种后面带个筐或者带个座儿的小三轮车。

    看着就跟儿童玩具似的,压根就拉不了什么重物。

    所以孙五福他们现在收废品,应邀去取货,都没有合适的交通运输工具。

    他们只能是靠着步行前去,然后用那种大个儿的平板手推车把东西拉回来。

    这种深受其苦的滋味,其实也加重了他们对当司机的向往。

    于是乎,宁卫民画的这张大饼多带来的期待感爆棚,士气昂扬,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。

    此后这些人学习日语的积极性立竿见影的提高了,让负责教他们的中西良介是既高兴,又纳闷。

    高兴的是,教学工作有了更多的指望。

    纳闷的是,他也是真的完全想不通,这些人的学习积极性为什么会暴涨。

    当然,光有人手肯定还不够,宁卫民非常清楚,公司的合法准入手续,以及正式的营业场所也要尽快解决。

    所以他一边委托专人去搞定公司注册和行业准入方面的问题,另一边拜托不动产中介帮忙物色葛饰区周边的各种地块。

    最终在十月初的时候,选定了一个占地二百多坪的废弃塑封工厂作为废品回收的根据地,并以每年四百万円的价格签约,一下子就租赁了五年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不买,而是选择租,没有其他的原因,其实就是因为东京的地价涨得太高了。

    要知道1988年,日本全国平均地价又上涨了百分之二十。

    东京土地平均涨幅更高。
    第(1/3)页